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人们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极大改善,无论是平均寿命还是身高,都有了显著增长。然而,在众多国家中,有一个国家的国民平均身高不仅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个国家正是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人在大众印象中总是被认为个子偏矮,这种现象并非近几年才出现,而是延续了很长时间。实际上,现今的日本人平均身高相比日本战国时代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只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得偏低。
在战国时期,日本人常被外界讥讽为“侏儒症患者”,当时“倭寇”这一称呼,除了指他们身份上的流寇之外,也暗示了他们普遍矮小的体格。古时的人们常拿日本人身材短小当作笑柄,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
近年来,日本政府和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精力,试图通过各种外部干预和科学手段来提升国民的体质和身高,但经过多年研究和多次实验,却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反复下降的现象。这究竟是日本人的基因限制,还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所致呢?
展开剩余82%提到日本的起源,许多人会想到“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徐福东渡寻仙”的传说,但事实上,日本人的真正起源连日本自己也无法完全确定。可以确定的是,日本这个国家是在多个时期,外来人口陆续迁入,与当地土著混血融合后逐渐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因种种原因将日本视为附属国,赐名“倭奴国”,意指“矮人国”。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理解这一称呼的贬义,反而自我陶醉。直到武则天时代,中国再次赐予日本“日本”这一正式国号,沿用至今。现代日本曾尝试改国名,但涉及国家象征,争议不断,最终未能更改。
日本还有一个别称叫“小日本”,这个称呼并非无的放矢,既因国土面积狭小,国民身高普遍偏矮,也源于日本在历史上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和破坏,为表达对其军国主义的反感和憎恨,这一称呼便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聚焦于日本人身高普遍偏矮的问题。古代日本人身高通常在150至160厘米之间,到了古坟时代,平均身高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甚至不足150厘米,因此在外人眼中,日本战国时代的人宛如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在打仗。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的身高如此矮小?是否他们已经达到了种族的生长极限?20世纪初,日本尝试启动“基因改造计划”,派遣日本女性前往海外与外族通婚,生下混血儿后带回国内,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身高的提升。
日本尝到成果后,便持续向多国派遣女性人口,直到二战结束,美国军队进驻日本后,日本女性又开始为美军提供服务。此时,日本人的身高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日本迎来全面“西化”浪潮,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美国牛奶被大量引进,日本人普遍认为美国人的高个子与每天喝牛奶密切相关,便推行立法,要求民众坚持每日饮用牛奶。
生活质量和饮食结构的改善使得日本人的身高逐步增长,男性平均身高达到170.9厘米,女性达到158厘米。这让日本社会欢欣鼓舞,认为终于摆脱了长期困扰的“身高自卑”,可以更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好景不长,自上世纪末至今近三十年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长停滞,反而开始缓慢回落。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感到困惑和焦虑。难道身高达到了生理极限?还是出现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倒退?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2021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较上世纪末的170.9厘米略有下降,约减少了0.1厘米。虽然看似微小,却足以引起社会的担忧,担心日本人会回到过去只有150厘米的“矮人时代”。
日本人身高偏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低出生体重儿比例上升。日本每年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类婴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属于营养摄入不足的范畴。与我们国家孕妇在孕期大力补充营养不同,日本孕妇常因追求苗条身材,控制饮食摄入,甚至在怀孕期间只吃绿色蔬菜,导致胎儿发育受限。
此外,日本孕妇往往根据个人意愿提前选择生产日期,胎龄不足10个月的情况并不罕见,进一步影响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第二,文化审美影响。日本的动漫文化全球知名,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男性角色通常比女性高出许多,这种审美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男女的择偶标准。日本男性普遍偏爱身材娇小的女性,而高个女性反而面临择偶难题。学术界认为,母系基因在决定子女身高上限方面起关键作用,长期的择偶偏好必然影响后代的体型特征。
第三,饮食结构单一。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饮食长期以米饭和鱼类为主,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较为不足。豆制品和肉类的摄入较少,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发育。20世纪中叶饮食多样化后,身体机能得到提升,身高才有所增长。
当然,除上述三点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复杂因素导致日本人身高再次下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未来或许还会尝试新的科学手段和社会措施,但具体成效如何尚不得而知。
发布于:天津市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