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色列对叙利亚政府军实施的一系列军事打击行动,表面上是以保护德鲁兹族群为由,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算计。
7月15日至16日,以色列空军对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空袭行动,不仅打击了南部苏韦达省的军事设施,更直接袭击了大马士革市中心的国防部大楼和总统府周边区域。
这种罕见的针对首都核心区域的精确打击,显示出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的决心和力度。多家媒体点评称,德鲁兹族群问题确实构成了以色列此次军事干预的重要导火索。
这个拥有独特宗教信仰的族群在以色列虽然仅占总人口的2%,约14万人,却在以色列国防军和国家安全机构中占有不成比例的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在以色列内部最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
德鲁兹士兵在以色列历次战争中都表现出色,许多人在服役期间获得高级军衔和荣誉勋章。这种特殊的军民关系使得以色列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国内德鲁兹社群的政治诉求。
展开剩余79%叙利亚境内的德鲁兹人主要聚居在南部苏韦达省,人数在25万至30万区间内,与以色列德鲁兹人保持着密切的宗族联系。今年7月13日,苏韦达省爆发的德鲁兹人与贝都因民兵的武装冲突迅速升级,造成包括27名德鲁兹人在内的350多人死亡。
这一惨剧在以色列德鲁兹社群中引发强烈反响,达利亚特卡尔梅尔等德鲁兹城镇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更令以色列政府震惊的是:约千名以色列德鲁兹人自发越境进入叙利亚声援同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然而,若将此次军事行动单纯理解为保护少数族裔的人道主义干预,则未免过于简单。戈兰高地的战略价值始终是以色列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
这片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更控制着约旦河上游的水资源。尽管叙利亚临时总统沙拉上台后表现出与伊朗保持距离的姿态,但其作为前"解放沙姆阵线"领导人的身份背景,仍被以色列视为重大安全威胁。
以色列的军事部署显示出深谋远虑的战略规划
自2024年12月起,以军就开始在叙利亚西南部建立"安全缓冲区",通过持续的空袭行动系统性地摧毁叙利亚政府军的重武器装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打击往往针对的是俄制先进武器系统,特别是防空导弹和电子战设备。与此同时,以色列单方面在叙利亚南部划设了非军事区,禁止叙利亚政府军在该区域部署重武器。
美国近期解除对叙利亚制裁的决定,客观上加剧了以色列的安全焦虑。以色列高层担忧,国际社会对叙利亚新政权的承认可能重演2023年10月哈马斯突袭的悲剧。
据以色列军方情报评估,叙利亚新政府正在寻求重建其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南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苏韦达省因其毗邻以色列和约旦的特殊地理位置,正在成为叙利亚政府军重点布防的区域。
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呈现出鲜明的"双重路径"特征:一方面通过武力展示震慑叙利亚政府,另一方面又为政治解决预留空间。
分析人士注意到,以色列在空袭后立即发表的声明中,特别强调行动仅限于"保护德鲁兹人"和"维护边境安全",并未要求叙利亚政权更迭。从来都是秉持“超强硬”态度的内塔尼亚胡,这次有些意外。
这种“克制”的表态暗示以色列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叙利亚接受某种形式的安全安排,而非寻求全面冲突。
叙利亚方面的反应同样值得玩味——尽管沙拉总统公开谴责以色列"制造混乱",但叙政府军在遭受打击后迅速从边境地区后撤,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这种相对克制的应对方式,反映出新政权在内战尚未完全结束、国内重建急需国际援助的背景下,对与以色列全面对抗持谨慎态度。
地区大国的态度也是影响局势发展的关键变量——俄罗斯作为叙利亚长期盟友,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模棱两可的立场。
有迹象表明,莫斯科可能正在推动以叙双方达成某种形式的非正式谅解,而伊朗则借机强化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向叙政府军提供无人机等技术装备,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以色列的安全神经。
从长远来看,以色列对叙利亚的战略可以概括为"以压促变",通过军事威慑阻止叙利亚与伊朗、真主党形成反以同盟,同时利用德鲁兹问题等杠杆保持对叙内政的影响力。
这种策略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以色列北部边境的长期安全,而非寻求彻底解决以叙争端。正如特拉维夫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专家所指出的:以色列需要的不是一个友好的叙利亚,而是一个“听话”的叙利亚。
当前局势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叙利亚新政权能否有效控制境内各武装派别、美国对叙政策的后续调整,以及俄罗斯在调解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也通过外交渠道向各方传递信号,表明其愿意在确保基本安全诉求的前提下,与叙利亚新政权探索某种形式的共处模式。这种"武力威慑+外交接触"的双轨策略,或将成为两国未来关系的主要特征。
发布于:广东省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